“零加成”后,醫院猛砍藥企5刀,刀刀要命!
發布時間: 2016-12-23 瀏覽次數: 1816
醫藥網12月23日訊 藥品零加成改革,確實引發了不少戲劇性的事件。
推進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是本輪醫改的重要舉措之一。據《醫學界》獲悉,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份均在公立醫院開展了醫藥價格改革試點。然而,藥品收入的減少對公立醫院收入的影響甚大,多家大型醫院相繼被爆出因醫改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等原因陷入虧損。
不少醫院為了突破困境,也想了一些辦法來應對。
那么,應對“零加成”,醫院都有哪些“高招”呢?
▍1、欠錢不給
今年以來,不少大醫院相繼爆出在當地醫改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15%的政策性加價)后,由于財政補償和配套改革跟不上等原因陷入虧損,并向藥企施壓的消息。更有甚者,前段時間,湖南省商務廳給湖南省醫改辦發函,稱湖南幾家大醫院以“醫院藥品運營成本和藥事管理費用無處體現”為由,已經連續三個月停止支付藥品貨款。
據公開報道,2016年初至今,僅湖南湘雅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省兒童醫院等20家公立醫院就拖欠了長沙40余家藥商超過100億元的藥品貨款。為了維持藥品的正常供應,甚至有部分藥商只好高利率向民間機構借貸,僅此一塊的損失每月就高達20萬元。
那么,拖欠藥商這么多,真的是醫院沒錢了嗎?據業內人士透露,“之所以出此下策,主要還是想倒逼藥企讓步甚至返點,以承擔取消藥品加成后的醫院收益減少的損失。”目前,不止是湖南,在全國各地,藥商被拖欠貨款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2、要求“返利”
藥品零加成后,醫院要求"返利"的事兒就沒斷過。
隨著城市公立醫院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公立醫院開始實行“藥品零差率”政策,一些大型的三甲醫院便“首當其沖”。那么,損失的這筆巨款該如何“補償”回來呢?“健識局”今天(22日)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一張湖南邵陽市某醫院的藥品議價協議被公之于眾,據協議內容,醫院要求,每季度銷售金額排在前50名的藥品,依據量價掛鉤的原則,在商定價格的基礎上,按照銷量排名,進價需要再度調整。
啥意思?具體來說就是,國產藥品銷售排1-5名,扣率需要再增加10%;6-10名的扣率增加8%,11-15名,扣率增加6%;16-20名的扣率增加4%;21-30名的扣率增加2%。進口或合資藥排名前10的扣率增加5%,排名11-50的扣率增加3%(原扣率≥5可免除),連“回扣”都是“明碼實價”。
對此,醫藥人士表示,品零加成,由于醫院收入減少,為彌補損失,醫院只能要求藥企“返利”。
▍3、藥企“捐贈”
要說藥企“捐贈”,還真是個新概念。這兩天,南京市衛計委就因為擅自以“捐贈”名義向藥企收費而被曝光。
12月20日,江蘇省物價局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全省清費降本減負以及涉企收費檢查的有關情況。其中,南京市衛計委因在藥品集中招標采購過程中,未經批準,擅自以捐贈的名義向藥品企業收取“資金占用補償和規模優惠收益”款。
具體是怎么收呢?據《醫學界》了解,這筆“捐款”費用基本上是按照采購金額的1%-5%收取,數量還是比較大的。但他們沒有經國家和省兩級審批,所以收費行為是違法的。而對于這筆錢的用途,南京市衛計委表示是“用于醫療事業”。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向醫院供應藥物的藥品企業,還得將“資金占用補償和規模優惠收益”作為“捐款”給吐出來,實在是匪夷所思。
▍4、轉嫁藥企
按照國務院的文件精神,實行“藥品零差率”后,公立醫院的這一塊“損失”將由三個部分來“填補”,即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政府補貼和醫院自行消化。這三部分按照“811”的比例來分攤,即因取消藥品加成造成的政策性損失:財政補貼10%,醫院自行消化10%,另外的80%將由提高醫療服務價格來補償。雖然政策的設計看似很美好,但在執行過程中卻沒那么順利。
在今年9月19日,齊魯醫院官網掛出一則《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藥品配送延伸服務項目競爭性磋商成交公告》。齊魯醫院的公告指定該醫院的全資子公司濟南愛新卓爾醫藥有限公司作為所有招標藥品入院唯一配送商,此前與齊魯醫院有直接業務往來的商業公司,所有入院藥品要通過愛新卓爾完成,并給于5%~10%的利潤空間。
業內人士表示,實行藥品零加成后,醫院的損失,又被轉嫁給藥企了。
▍5、藥房托管
實際上,全國各地的醫院都或多或少受“藥品零差率”政策的影響,醫院也想出了很多辦法來應對,例如“藥房托管”。
到底是怎么個“托管”法呢?據一名衛生部門的官員向《醫學界》透露:托管企業如果要獲得托管資質,需要拿出藥品收入40%以上的利潤交給醫院。除此以外,托管企業還要支付醫院藥房員工的工資。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從醫院藥房買的藥,價格不僅不會降低,還會上漲。如果中小企業不能提供給壟斷企業30%~40%的扣點,藥品就會被排斥于市場之外。
這被很多業內人士認為,是在“變相規避國家取消藥品加成政策”。
有專家表示,“以藥補醫”這塊絆腳石必須搬走。但是,扭曲的補償機制已運行多年,破除“以藥補醫”并不容易。諸如上述這些“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并不少見。當然,這也不能都把“臟水”潑到醫院身上。
在當前公立醫院的試點改革中,不少地方正在取消藥品加成,藥品變成醫院的運行成本,不再是利潤。問題在于,這“一降一升”的關系如何平衡?分析人士認為,醫改不能靠公立醫院“自立自強”,在市場化的熱潮下,公立醫院還承擔著重要的公共衛生職責,不能“只讓馬跑不讓馬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