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占比難降?這家醫院低至19.89%,結果卻…
發布時間: 2017-05-05 瀏覽次數: 2969
醫藥網5月5日訊 為了讓藥品能夠真正按研發設計發揮其臨床作用,用最恰當的量能治愈病人,從而最大程度降低減少和患者的醫療消費,緩解他們的“看病貴”,合理壓縮藥占比就成為醫改的重大舉措。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許多醫療機構的藥占比,雖然下降,但卻未能配合取消以藥養醫達到為病人減負目的。
豫北一家縣級醫院2015年——2016年及2017年第一季度的藥占比,一直控制在23%——20%之間,其間還有8個月時間的藥占比竟19.89%,毛利潤高達80%!讓人難以置信。
那么,該院究竟是何種辦法手段讓藥占比如此低呢?筆者想方設法與該院負責業務管理、藥品采購、績效考核及其他重要相關部門領導和工作人員進行接觸了解,結果發現:
一、政府補貼不到位。該醫院是省級貧困縣醫院,政府財政困難,據該院財務科長介紹,2015年至今該院藥品零加價縣政府財政補助一直短缺,今支付應補的20%,至今仍有1000萬元補助欠款。院長為此專程數次到縣財政“要賬”,均無明確答復,最后縣領導明確表態“不管您用啥辦法要下壓藥占比,替政府分擔解憂”“補助不再考慮,若不為政府著想擔憂,考慮你的職務問題”。結果,包括其他縣級醫院院長都不敢再向縣財政要藥品零加價補助,無奈只好在狠壓藥占比上傾盡一切力量計策,想方設法狠壓藥占比。
二、先拿藥品采購使用開刀。有5項鐵手腕:一是不進購進口、新特及普通高價藥,二是堅決杜絕使用輔助用藥,三是鼓勵引導允許病人藥店購藥,四是住院病人出院帶藥不能超過3天量,五是狠壓抗藥使用。
三、取消門診輸液。除急診需要輸液的轉住院外,其他病人一律不得門診輸液。醫院專門成立監管小組每天到門診藥房及急診科進行處方、病歷檢查,發現一人次門診輸液,對處方醫生罰款500元。每周例會批評,長期跟蹤監控。
四、嚴格管控抗菌藥物使用。對全院醫生抗菌藥物培訓,解讀《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5 年版)》、開展“圍手術期感染預防策略”培訓、以MDT的形式解讀2015年CHINET數據和病歷分享,使醫務人員掌握抗菌藥物應用的基本知識,同時加強信息化管控。每周公示全院抗藥比最高的前3名醫生,對連續兩次公示醫生,取消一個月獎金。年內出項3次以上的,誡勉談話,考慮辭職。
五、普通、特殊科室均有具體的指標限制。對特殊科室如小兒科、大內科制定特殊標準的藥占比指標,但這些科室必須低于二級綜合醫院藥占比指標(40%),而外科、婦科、眼科、中醫康復病房等科室原則上在20%以下。每超過1個百分點,科室主任分配系數下降0.1。并作為科室、個人年度評優和外出進修及提拔使用的必須指標。
六、門診藥房幾乎成為擺設。病房保證基本用藥,而門診藥房藥品短缺成為正常現象。2016年有半年時間中藥房除了中藥飲片,中成藥僅有60多種,且均為低價包裝多日量中成藥。日1800張門診處方中,中藥處方僅占12%。
雖藥占比下降低得出奇,可病人住院上轉率持續增加,2016年底曾一度升高為18%(新農合),住院天數未見明顯減少,住院人均消費由2014年的3300元飆升到2017年4月的4020元,年收入由2010年的6400萬上升到2016年的1.83個億,上漲3倍。據該院醫保辦的人員透露,該院今年第一季度醫保透支超480萬元。院長十分著急但又無奈!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6年工作總結》顯示,全國藥占比從2010年的46.33%降至40%左右,政府辦醫療機構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至10%左右。
看得出,全國絕大的數公立醫院的藥占比是在平穩下降,收入也是緩慢上漲。但如果藥品零加價的補助機制不完善,渠道不打通,9月底全國公立醫院取消以藥養醫,醫療服務價格調整和政府的財政補助不到位,單憑醫療機構自己的節儉來降低醫療成本,根本不可能保證公立醫院的正常運營!同時,又不能改革公立醫院產權,實行管辦分開及院長聘用制,等,那么,公立醫院院長完全可能、也定會為了個人的名譽及職權得失而考慮用類似這家醫院的扭曲做法來狠壓藥占比,而不考慮醫療的本質與醫院職責,于是出現病人治療應該用的藥不進購、不使用或院外購買,這不但不能按臨床路徑真正達到治療目的,也極大蘊藏醫藥、醫療不安全性,失去醫保的真正含義。
因此,在全國公立醫院全部取消以藥養醫之前的5個月內,政府應該盡職盡責、足額、及時支付醫療機構的藥品零加價補助,包括以后的藥品零加價補助。政府醫改頂層設計者們應盡快設計制定出取消以藥養醫所必須的詳細的補助機制與方案,加快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步伐,加大薪酬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增加醫務人員收入,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再也不能光靠醫院自己用這些丑陋、變異做法來為取消以藥養醫買單,政府領導更不能用“職務調配任免”給公立醫院院長們施壓讓他們肆意、任意下壓藥占比。
否則,這樣的畸形藥占比,雖然讓政府財政壓力降低了,但病人的“看病貴”會依然如故或更加沉重,取消以藥養醫之希望與目的,無疑是一場空夢!